Syn. 2: 421. 1807.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10-25cm,多分枝,下部匍匐或斜升,具纵细纹,密被白色绵毛或基部毛脱落。茎下部叶无柄;叶片倒披针形,长2-4cm,宽4-8mm,基部长渐狭,下延,边缘全缘或有时微波状,先端通常急尖,仅具1条中脉,无侧脉,两面被白色绵毛或上面近无毛,茎中部和上部叶叶片渐小,倒卵状长圆形或匙状长圆形,长1-2cm,宽2-4mm,基部长渐狭,先端具短尖头或中脉延伸处成刺尖状。头状花序多数,长2-3mm,直径2-2.5mm,在茎、枝顶端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状的聚伞花序;总苞管形,长约2mm;总苞片2层,黄色或灰黄色,膜质,外层总苞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约2mm,先端具短尖,背面中部以下沿脊有淡红色线状增厚,被绵毛,内层总苞片条形,与外层总苞片近等长,先端尖,背面疏被绵毛或几无毛;花序托平或仅于中央稍凹;雌花多数,花冠细管状,长约1.5mm,檐部具3裂齿;两性花少数,花冠管状,长约1.5mm,向上部渐扩大,檐部具5裂片,裂片先端尖,无毛。瘦果圆柱形,长约0.5mm,具乳头状突起;冠毛绢毛状,长约1.5mm,灰白色,基部分离,易脱落。花期:1-4月。果期:4-8月。
产地:南澳、笔架山(张寿洲等 5545)、罗湖区林果场(李沛琼等 5635)、梧桐山(张寿洲等5251)、仙湖植物园、羊台山。生于山坡草地、林缘及路旁,海拔50-600m。
分布: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和湖南。印度、泰国、澳大利亚和热带非洲。
用途:全草入药,可治痢疾和咽炎等。